最後終究會領悟,那就是成長的瞬間。
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茅利塔尼亞新聞部部長孟古士 八卦山擁有特殊地理歷史,今日遊客造訪八卦山大佛風景區,可從八卦山大佛前方平台眺望彰化市景,追憶原處曾經矗立的鎮番亭、定軍寨與北白川能久親王紀念碑。而大佛所在的八卦山,向以景色幽美為眾人所知,「卦山春曉」被譽為彰化八景之首。
八卦山曾以「寮望山」、「望寮山」為名,清康熙56年(1717)的諸羅縣志記載官方平定大甲西社番林武力事件後,改名「定軍山」,高點興建「鎮番亭」,有「鎮亭晴雲」稱呼。同年曾任台灣民報記者的黃旺成先生於12月10日的日記亦提到:「…...午後2:10發彰化行タクシー登八卦山溫泉 設於山上州營 頗周至 晚タクシー來迎......」(註7),均呈現八卦山溫泉是當時台灣人宴客、休憩的好選擇,也讓八卦山貼近民眾的生活。八卦山大佛完工之際,民眾爭相造訪與大佛合影。日本為接收台灣,當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南下,在八卦山上與抗日軍游擊隊正面交戰,成為乙未戰爭戰事最激烈之處。Photo Credit: 國發會檔案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八卦山大佛與石獅 相較於大佛帶來的高聳印象,大佛坐落的八卦山其實僅高97公尺,約4個大佛高,但由於西臨彰化平原,北靠台中盆地,東倚南投山區,戰略位置良好,過去常是武裝衝突的舞台。
穿過銀橋,循原為舊彰化神社參道的文學步道,拜訪風景區內紀念乙未戰爭抗日保台史蹟館與紀念公園,一覽八卦山的歷史多面性。日本統治時期八卦山的遊覽方式,可參考昭和17年(1942)台北市商工課出版的《大東亞共榮圈の中心地-台北》(註5),旅客抵達彰化後,乘坐汽車欣賞八卦山景,順道享受溫泉。針對解放軍的斬首作戰,將由擔任總統府維安部隊的特種勤務指揮中心和憲兵部隊、海巡署特殊部隊應對。
同時也考慮針對北斗三號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和衛星通訊進行無線電干擾(Communications jamming)。一般認為在承平時期,4艘潛艦不會全部出動,若台海爆發戰爭,將全數派遣至台灣海峽。此行動毋須直接攻擊衛星,而是以攻擊衛星與地面通訊設施之間的鏈結這種電子干擾的方式,阻斷間諜衛星傳送至地面的資訊即可。雖說如此,對於解放軍首波的飽和攻擊(譯註:Saturation attack)能夠發揮何種效果,仍是令人不安。
美軍將把握這個機會,以航空母艦機動部隊急速接近中國本土,切斷侵略台灣的後續部隊與後勤補給。一艘SSGN潛艦搭載154發的戰斧巡弋飛彈,美軍擁有4艘,其中2艘配置於印度太平洋的軍隊。
在抵禦解放軍的猛烈攻擊之際,台灣軍等待的是美軍的早日介入。當台灣各地開始陷入混亂,解放軍同時將進行一波波的飛彈攻擊。台灣軍能否組織性且有機地進行作戰,受到解放軍破壞台灣軍的指揮、管制、通訊、計算、資訊、監視、偵查等機能的程度所影響,而台灣方面預測解放軍已具備足夠能力。藉由戰斧巡弋飛彈的精密攻擊,大幅減低中國利用衛星的偵察能力與攻擊能力。
若可以奪取松山機場,亦能將兵力送入該處。若考慮到要攻擊解放軍的前線攻擊據點,以及後勤支援的後方基地據點,必須配置巡弋飛彈並增加射程。使用破壞力強大的彈道飛彈轟炸機場和空軍基地的起降跑道,而對於雷達站與飛彈防禦系統,則是以高精密的巡弋飛彈精準轟炸。「漢光演習」以解放軍對台灣發起的侵略戰爭為因應對象,使用戰力保存、整體防空、統合制海、統合國土防衛等兵推劇本,施行實戰演習。
戰爭將始於台灣事前無法察覺的網路攻擊。此際,SSGN潛艦將在關島(或者可能在橫須賀和佐世保?)重新填裝飛彈,可以再次出擊。
一般認為已潛伏於台灣的特殊部隊將從內呼應外部侵略,亦無法否定他們會在台灣內部興風作浪的可能性。解放軍也會針對駐日美軍基地進行飛彈攻擊,但網路攻擊不限於此,東京、華盛頓DC、夏威夷和關島等地亦可能成為攻擊目標。
面對渡海而來的解放軍,台灣軍將嘗試從海陸空三方迎擊,但在實施渡海作戰的階段,解放軍應該幾乎掌握航空優勢與海上優勢,因此反擊並不足以遏阻進犯。此外,應該也會試圖切斷海底電纜,以控制資訊傳遞。停泊在軍港的驅逐艦和巡防艦等軍事船艦,也會全部離港以躲避攻擊。此外,美軍應該也會考慮以俄亥俄級巡弋飛彈核子潛艦(SSGN)的巡弋飛彈攻擊,物理性地破壞中國本土的雷達站和衛星通訊設施。而解放軍未盡充足的渡海能力,讓台灣軍在某種程度上有機會進行反擊。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美軍預計進行破壞衛星連結與巡弋飛彈攻擊 若美軍介入台海戰爭,「使本國士兵的傷亡減到最低」將是最優先的考慮事項
說的恰如其分,精準命中問題的核心。真正懂《齊物論》的人,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大概只會把自己餓死。
可憐的人民一下子被沙皇拉到前線和普魯士男兒進行戰技交流,一下子面對多國聯軍干預革命,一下子要和白匪軍比賽傷亡數字,一下子又要和畢蘇斯基的波蘭騎兵廝殺......國家領袖不累,人民很累啊。在社會主義裡,每個人獲得的報酬是和他所付出的勞動成正比的。
不只如此,執政者還得小心翼翼的維持脆弱的財政狀況。後來,這幅畫以1200萬盧布成交。
國家共你的產,拿去和所謂「革命的階級敵人」血拼。怎麼合理衡量一個人的需求並滿足一個人「適當的」索取是共產主義裡最核心的矛盾。伊萬諾夫只在畫紙上加上了一句話:「原諒我(Простите)」,而那位老人的名字,則叫做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唯有富裕,才能避免悲劇」 所有的報酬,都是對另外一個人剝削,對馬克思主義而言,炫耀和虛榮肯定不是人類的需求了。
馬克思的思考,還是從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出發的。事實上,這裡存在一個選擇不平等的問題:白玉為堂金作馬的富人可以選擇當托爾斯泰,把家產扔了,在富人階級的辭職信上寫著:「春光正好,微風不噪,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然後就頭也不回的栽進清貧的餘生中,浪漫一把,知足常樂。
沒有體驗過富饒,安貧樂道就不是一個選擇。因此,對馬克思主義而言,要成功從萬惡的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並最終走向共產主義,唯一合理的手段就是工業化,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裡就多次強調過這一點(Marx, 2019)。一旦理解了馬克思對於共產主義的構想,就不難理解蘇聯的問題。
清湯掛麵是一種生活方式,滿漢全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蘇聯的悲歌:那麼,我們來剝削農民吧 因為俄羅斯大地上的連年征戰,弄得國內生靈塗炭,經濟與生產力約好一起崩潰,說蘇維埃政府家徒四壁都已經是在粉飾太平了。他老人家沒想到,最後成功辦起粉絲後援會的不是巴黎公社的知識份子,而是帶領沙俄農民一路烏拉的列寧。和李嘉圖不同的點在於,馬克思認為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其實只有一部分的勞動被轉化成了工人真正的薪水(或報酬),剩下的都是資本家喜聞樂見的「剩餘價值」。
什麼是戰時共產主義,其實就是物資緊缺共產主義。在馬克思看來,這就是資本主義對工人階級的剝削。
而在共產主義裡,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應該分配給每個人他所需要的資源,而不是讓公民主動索取,從而消滅「報酬」這個邪惡的概念。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大徹大悟的去喃喃自語什麼:「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
為了要拒絕這種剝削,最好的辦法(在馬克思看來)就是集中生產工具,把無產階級提升成統治階級(?),消滅舊有的社會結構,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擴張生產力。) 為此,托洛斯基(Leon Trotsky)為了幫蘇維埃找回一點執政合法性,便在他1906年的著作《不斷革命》(The Permanent Revolution & Results and Prospects)中乾脆顛倒因果,把貧窮當成發生革命的前提條件,不承認人家馬聖人的教誨,來論證為什麼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的存在其實很合理(Trotsky, 2010)。
留言0